2013-02-17

《中国农资》周报: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用的典范

浏览次数:2892次
A- A+

  

 

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用的典范

——金正大获化肥行业首个技术创新工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月1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金正大公司“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月1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唯一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评选项目中,金正大公司“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肥料企业首次获此奖项。

  也许人们还记得,2009年,金正大公司和山东农大合作的“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获得此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对于金正大来说已获得两项。不同的是,此次获奖的项目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创新平台、一个创新体系。作为缓控释肥生产龙头企业,金正大“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究竟有何创新点?其技术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平台建设获奖对缓控释肥产业来说有何意义?近日,记者来到金正大公司总部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实地采访。

  系统性 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多年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大部分都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作为肥料企业获得这一奖项,金正大在科技研发方面究竟有何优势?

  走进2012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层大楼里,窗明几净,仪器设备齐全。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忙碌着,有的在做化验,有的通过显微镜在观察,有的在试验着科研成果、有的在调试设备……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公司副总经理陈宏坤介绍说,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的优势首先是具有系统性。其技术创新以“集聚资源、系统创新、开放发展”为指导思想,主要实施以下措施:

  一是构建了贯穿于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多层次研发组织体系。围绕缓控释肥基础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应用研究,整合内外创新资源,构建了以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导,复合肥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中美缓控释肥合作研究中心等为核心力量,产、学、研、用单位协同创新的多层研发体系。

  二是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以及持续稳定的创新投入机制。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3%以上作为科研经费。“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7亿元,已建成2.5万平米的研发场所,配置仪器设备450余台(套)。同时,建立了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提供国家级研发平台岗位、设立引才专项基金等新引进创新人才183名;通过实施柔性人才政策,聘请220名专家承担科研任务。

  三是实施开放式全方位“产学研用”合作。目前,已与山东农大、中国农大、中国科学院等国内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

  四是在“诚信、创新、责任、共赢”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形成了“鼓励创新、全员参与、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五是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推广和服务体系。现已依托销售网络建立了562个“农化服务中心”,组织1000余名服务人员,常年奔赴田间地头开展服务。

  创新性  为缓控释肥应用大田作物提供技术支撑

  众所周知,本世纪以前,只有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少数国家掌握缓控释肥核心技术,且多使用于高尔夫球场、草坪以及经济作物,而我国缓控释肥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研究成果转化程度低、规模小,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2004年以来,金正大以缓控释肥关键和共性技术创新为主线,逐步确立了在国际缓控释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我国缓控释肥技术进步及产业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陈宏坤如数家珍地介绍说:“近年来,创新平台研究筛选出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相同步的包膜材料配方组合,创建了精准控释配方技术及其控释模型;探明了缓控释肥控释机理与养分同步释放的技术和原理;研制出12个系列上百个作物专用缓控释肥新产品;开发出5套技术工艺,实现了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能规模达到全球最大;初步构建了缓控释肥环境效应评价体系;通过技术与产品的国际比较,从材料来源、技术工艺及装备、产品质量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大部分应用于大田作物等。”

  据了解,截至目前,金正大开发作物专用控释肥产品59种、44项新技术新工艺、10余种新材料,共获得124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

  有效性 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与科研院所建立的研发平台不一样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不仅仅停留在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而是形成产学研用产业链,其研发成果很快会转化成产业化,并带来良好效益。

  记者走进金正大临沭总部缓控释肥生产线,整洁无污染,中控室工作人员轻松操作着,投料、配比、包膜、包装均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看不到工人,只有在投料处和包装线能见到值班人员和检验的工作人员。金正大公司生产副总监陈德清介绍说,自2006年以来,缓控释肥生产经过几百次的试验、调试、技改,目前这一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实现了自动化,产品质量稳定,且降低了生产成本。缓控释肥研究成果先后已在山东、安徽、河南、辽宁、云南、贵州等地的8个基地得到有效转化。金正大依托科技创新,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其销售收入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实现高速、稳定提升,并于2010 年成功上市。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76亿元,2012年成为百亿级企业。

  好产品关键要让农民接受并使用。在金正大农化服务中心,临沭县白旄镇周官庄村种田大户侯岭建介绍说,近年来,该村70%农户都施用缓控释肥,尤其通过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种地,省工、省事、省力,每亩地可节约150-200元的种植成本,每亩可增产20%左右,还不耽误外出打工。该村种肥同播机播手周志柱告诉记者,农忙时,施用缓控释肥的农民只需一个电话,他就为农民机播,一天50亩左右,不用再追肥,深受农民欢迎。目前,缓控释肥已在全国30多种作物上大面积应用,累计推广6925万亩,为农民新增经济效益146亿元,使被誉为“贵族肥料”的缓控释肥真正走向了大田并实现平民化。在社会效益方面,使用缓控释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0-15个百分点。缓控释肥不仅增产、高效,而且还有效解决了因肥料利用率低引发的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太湖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缓控肥氮素总损失可降低15-25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面源污染。

  带动性 引领缓控释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为缓控释肥龙头企业,金正大公司并非仅仅专注于发展自身,而是在引领这一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金正大建立国家缓控释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3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起草和制定了6项行业及国家标准。同时,金正大还积极牵头组建“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带动了一批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进行缓控释肥研发和建设,推动了我国缓控释肥产业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并在行业内形成了竞相发展缓控释肥等新型高效环保肥料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年均发展速度超过30%,远远高于化肥行业2%-3%的水平。

  在奖励大会上,陈宏坤高兴地说,“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近年来缓控释肥产业技术进步的认可和对这一产业的高度重视,无疑将激励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他表示,今后,金正大将继续承担起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责任,加强新型肥料关键技术与高效应用技术的研究,构建新型肥料的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为加快我国肥料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做出新的贡献。

  新闻链接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四类,分别是技术开发、社会公益、国家安全和重大工程。自2008年起,国家将“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范围,并设立了自主创新企业评审组,至今全国仅有31家企业获得该奖项,如中国重型机械、中国航天、华为、吉利、神华、宝钢、三一重工、海尔等国内知名企业。该奖项不是为单项技术或产品而设,而是专门褒奖通过卓有成效地系统谋划、依靠技术创新获得持续发展的企业。

  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推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应当同时符合三个条件:即创新性突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显著、推动行业或产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第19版整版专题报道 作者:张琴 高远 日期:2013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