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8

科技日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浏览次数:3211次
A- A+

  

学习贯彻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山东金正大公司自主创新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启示录

                     本报记者  左常睿

技术人员在金正大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阳光温室中进行缓控释肥肥效检测。张勇摄

  1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山东金正大公司副总经理陈宏坤第二次迈入这神圣的殿堂,接过象征中国科技至高荣誉的奖励证书。

  2010年,金正大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的“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金正大“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年中,金正大两获国家科技大奖!

  什么力量支撑一家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两次掬取国家科技奖励王冠上的明珠呢?

  是创新的力量。

  创新,让金正大从2005年的10亿元产值迅速跃升到现在的100亿元。世界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在这里建成,产销量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产能居世界首位。

  创新,让金正大研制出12类100多个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获得127项国家发明专利,先后建立两大国家级新型高效肥技术创新平台。

  创新,打破了国外多年未解决的缓控释肥成本昂贵的“瓶颈问题”,让被称为“贵族肥料”的缓控释肥放下身段走入中国广阔的田野。据统计,目前,缓控释肥已在中国大地30多种作物上大面积应用,累计推广695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46亿元,千千万万农民兄弟分享到科技带来的福祉。

  创新,让金正大从产业“追赶者”迅速成长为世界水平的“领跑者”,在追赶、同行、超越的风雨兼程中,带领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追赶,创出一片新天地

  金正大创始人、董事长万连步的心中装着一个梦想:在中国金色的大地上,以诚信正直的态度,肩负起国家赋予企业的社会责任,坚持创新精神,成就远大的未来。

  这也是“金正大”名字的由来。

  时光倒流,1998年,公司初创。那时,大多数人对“缓控释肥”还很陌生,缓控释肥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

  万连步却十分看好缓控释肥的前景:根据作物生长需求相应释放肥料养分,植物生长初期,养分释放的少,植物生长进入高峰期,养分就释放的多,用这种高科技“智能肥”,不正好可以解决我国化肥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的弊端吗?

  通过考察国际国内市场,万连步更加认识到缓控释肥是今后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确立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时,万连步明确提出了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集中精力开发缓控释肥。

  金正大要成为做大做强中国缓控释肥产业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战略目标确定了,可是放眼国内外市场,竟然没有适用的缓控释肥技术可供生产。

  缓控释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发展了几十年,可是在技术研发上,一直无法突破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

  国内由于受技术封锁等因素影响,研发和生产缓控释肥的单位寥寥无几。同样,在国内,高成本也成为缓控释肥大面积推广应用最大的“拦路虎”。

  看来,要想让缓控释肥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发芽结果,就一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而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攻克缓控释肥高成本的世界难题。

  作为民营企业,金正大初期的研发力量还很孱弱。于是金正大开展了一系列“融智”和“借脑”工程:先后与国内1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聘请10余名专家教授作为高级技术顾问,参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2004年起,金正大联合山东农业大学从改变化肥特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入手,一举破解了困惑研究开发领域多年的三大难题,奠定和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工艺体系。

  经专家鉴定,金正大缓控释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工艺和膜材料方面甚至突破了国际水平,而价格却远远低于同类产品。

  2006年,金正大第一条缓控释肥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

  金正大在缓控释肥领域追赶并全面超越世界水平的梦想,从此迈开了第一步。

  同行,步伐一刻不停歇

  缓控释肥,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仅是瞬间中蹦现出的一丝火花。但是,国家有关部门却敏锐的觉察到,这一新生事物背后可能蕴藏的巨大能量。

  中国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化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可谓是“劳苦功高”。

  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肥料利用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011年,中国氮肥施用量2400万吨,因肥料利用率低,仅氮肥直接损失约1000万吨。

  大量施用化肥,还产生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据报道,我国太湖、滇池、巢湖等28个重点监控的湖泊都遭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

  缓控释肥的特点刚好可以弥补化肥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大的缺憾。我国太湖流域的一项研究显示,施用缓控释肥可将氮素总损失降低15—25个百分点。

  于是,在短短的几年中,国家一项项支持鼓励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密集出台:

  2006年,国家发布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研究开发专用复(混)行缓控释肥及施肥技术与相关设备。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适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点的专用肥、缓释肥。”

  2011年,国家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中,设立两个缓控释肥课题。

  ……

  政策暖风频吹,缓控释肥产业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这时金正大又在干什么呢?

  在缓控释肥核心技术和产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一名追赶者的使命之后,在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征程中,金正大创新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

  在中国缓控释肥产业这个大棋局中,万连步清醒地认识到在风云变幻中,有几颗关键的棋子一定要夯实。

  第一颗棋子:搭建研发平台,凝聚创新力量。

  2008年,金正大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协议,探索用良种良肥良法,攻克杂交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的难题。

  同年,金正大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签署协议,开展缓控释肥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研究。

  2009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金正大筹建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金正大成立“院士工作站”。 袁隆平院士、朱兆良院士为首批合作院士。

  2010年,金正大牵头成立“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0年,金正大与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筹建“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是金正大又一重要研发平台。

  2011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金正大筹建“国家复合肥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这是金正大第二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自此,金正大完成了缓控释肥国家级创新平台雏形的构建,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工程研究、应用研究各个环节的缓控释肥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框架,占领产业创新制高点。

  第二颗棋子:制定“游戏规则”,规范新兴市场。

  近几年,新兴的缓控释肥市场充满朝气,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标准。“2007年以前,我国缓控释肥质量标准还是空白,谁都宣称自己是缓控释肥。”金正大市场部的销售人员这样回忆:“不同单位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养分释放参数难以比较”。

  “一定要定好‘游戏规则’”。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金正大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依据数万次的缓控释肥样品检测数据,创建了缓控释肥料释放率和释放期测定方法,并先后参与起草和制定了6项行业及国家标准,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世界上没有缓控释肥料标准的空白。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刘刚认为,我国《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控释肥料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

  第三颗棋子:登陆A股市场,积蓄发展能量。

  2010年9月8日,深交所大厅,万连步敲响上市宝钟。

  钟声铿锵,它宣告了中国缓控释肥第一股的诞生。金正大成功登陆A股市场,募集资金15亿。

  几个月以后,金正大提出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大投入,快发展”的思路指引下,金正大拉开了向全国扩张布局的帷幕,形成了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的产业布局。

  同时,金正大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线,涉足上游资源项目,使公司由单纯的二次加工型企业逐渐向具有资源、渠道与服务优势的一体化综合化工企业转变。

  上市后,金正大还大规模引进技术人员,充实研发队伍,逐步实现以借助外脑为主到自主研发为主的转变。

  这一番运筹帷幄、志在高远的布局尘埃落定以后,金正大在中国缓控释肥产业领跑者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并逐步形成中国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超越,责任永远记心中

  走进金正大科研楼大厅,墙上有一幅标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支撑国家科技发展”。

  金正大宣传画册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成为世界级高端肥料供应商和受人尊重的农化服务商”。

  这是金正大人心中的愿景。

  “要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就要恪守社会公德,肩负起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万连步秉持这样的信念。

  为此,金正大将服务营销上升到战略高度,逐步由传统制造商向“制造+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转变。

  金正大先后建立农化知识传播体系、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体系、现场服务指导体系,构筑了四级农化服务平台,8条专家热线随时解答各地农民、经销商反映的问题,一支1000余名专职技术人员组成的农化服务队伍,常年到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服务。

  金正大与中国邮政物流公司共同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邮政“三农”服务站,实施送货上门服务。与中储粮共同打造既能把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收上来,又能将农民所需的种子、化肥等农资送下乡的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城乡服务体系。

  此外,金正大将各地涌现许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作为今后服务的一个重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专用配方肥和精细化服务,探索崭新的服务模式。

  据统计,金正大每年为农民免费提供测土10万次,为农民提供配方肥200多个,并建立土地档案,每年更新配方。为普及“种肥同播”技术,金正大与经销商共同出资购买25000台种肥同播机,培训30000人次机播手,2011年开始两年累计推广500万亩,这项技术直接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近10亿元。

  通过试验示范、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推广缓控释肥、开展“种肥同播”技术等模式,以及实施驻点营销、密集分销等战术,金正大缓控释肥走进了千乡万村。

  1月31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将“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列入其中,这意味着中国缓释肥产业将得到实质性的政策支撑实现新的飞跃。

  面对未来,金正大这艘中国缓控释肥“航母”,又将带领中国新型高效化肥产业缔造什么奇迹呢?

  2011年8月,金正大在贵州设立子公司打造磷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将中低品位磷矿开发利用、硝基复合肥、水溶性肥等作为重点项目。

  2012年7月,金正大60万吨硝基肥项目投产。

  2012年12月,金正大与全球灌溉领域的领导者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打造中国水溶肥第一品牌。

  这一系列动作也许可以透露金正大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的新动向。未来以缓控释肥、硝基肥、水溶性肥料等为代表的中国新型高效安全肥发展方向逐渐清晰。

  认识金正大“掌舵人”万连步的都说,他的心中有一个大舞台。

  这个舞台到底多大?没有人知道。但是从万连步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中却可以一窥端倪:

  有人赞叹金正大高速发展,创造了“金正大速度”。万连步会告诉你:湖北宜化集团2005年销售收入63亿,2011年销售收入560亿元。“与一些优秀的化工企业相比,我们还不算快。”

  有人惊奇一家民营企业,凭什么能源源不断迸发出强大的创新力量,驱动产业持续发展。万连步会这样回答:站在全球的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做行业科技创新的先行者,“我们一直在努力!”

  来源:科技日报首版头条  作者:左常睿  日期:2013年0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