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2

公司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浏览次数:6052次
A- A+

     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由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金正大公司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合作研发的“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09年我国肥料界获得的最高奖项,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负责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金正大公司控释肥项目技术总监张民教授在颁奖现场

     我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使用了世界35%的化肥。然而我国肥料利用率很低,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肥料利用率低,直接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如2007年氮肥施用量2300万吨,损失达1260万吨,折合人民币400多亿元。同时还导致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缓控释肥是通过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按预先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的一类肥料,使传统化肥利用率提高15—30%以上,从而实现作物增产、增收,减少化肥施用量、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煤、电和天然气等资源的使用量,以2007年氮肥施用量2300万吨(折纯)为例,按使用缓控释肥提高氮肥利用率22个百分点计算,全国可节约氮肥510万吨,相当于节约标煤1200万吨,电70亿度。因此说,缓控释肥提高了施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后,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为缓控释肥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缓控释肥已成为世界肥料行业的发展方向,但90年代以前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掌握其核心技术,其产品成本高、价格贵、规模小,一直被称为“贵族肥料”。如何推动产业技术全面优化升级,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缓控释肥在我国大田作物的应用,一直是困扰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难题。

     据“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项目”负责人,山东农业大学张民教授介绍,该项目历经13年的研究与探索,在包膜技术、溶剂高效回收、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和大规模产业化开发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创建了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硫和硫加树脂等四套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艺的产业化生产线,研发了适合我国国情的12大系列上百个品种。获得了专利101项,其中发明专利73项,新申请的专利92项,其中国际专利10项。建立了缓控释肥料快速检测方法,制定缓控释肥行业、国家标准,促进了缓控释肥产业的技术进步。目前,本项目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占世界缓控释肥总量的 20%以上,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缓控释肥领域的科技竞争力,为我国缓控释肥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该项目在国内23个省(区)、美国6所大学、美国农业部3个实验站的30多种作物进行了试验示范和大面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氮素利用率可提高50%以上,减少1/3或1/2用量,作物仍可增产,农民在不增加化肥投入的前提下,可节省追肥用工。如在水稻上的试验,在等量施肥条件下,缓控释肥比普通肥料增产10-25%,节氮30-50%不减产,且一季作物只施一次,省工省时,经济效益显著。因此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为我国增产千亿斤粮食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据山东金正大公司董事长、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连步介绍,目前金正大公司已实现了缓控释肥大规模、多品种、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生产,形成了年产60万吨缓控释肥的生产能力,为亚洲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其生产的缓控释肥已销售到国内20多个省(区),部分产品已出口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经过几年的推广,金正大公司已在国内累计示范推广22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