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有学问

  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悬殊。这时候,不要急添厚衣,应有意识地从事一些适宜的耐寒锻炼,从而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都冻。

  老人、婴幼儿“秋冻”要当心。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甚至引发心绞痛、中风乃至危及生命。所以,那些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长期病号均不宜“秋冻”。

  儿童“秋冻”最适宜。秋天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时段,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加强“秋冻”锻炼,还能提高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

  “四”个部位冻不得。“秋冻”时,对身体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有四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1、腹部:上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部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2、脚部: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脚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3、脖子:脖子受凉,向下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4、双肩: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因寒冷而受损伤。